Rotating Screen
...
2018.7.8
壮阔东方潮,奋进新时代。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成长的大杨集团“舞步”翩跹,紧跟时代节拍,艰苦奋斗,不忘初心,从小乡镇走向全世界,一路发展成为全球极具竞争力的服装企业,实现了高端化、智能化、个性化、品牌化、国际化的转变。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,大杨与时俱进,稳步推进战略转型,全力备战三年攻坚,积极迎接新一轮挑战。
6月28日,在大连市商务局的组织下,大连市多家主流媒体来到大杨,就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集中采访了我集团。李桂莲董事长、胡冬梅总经理接受了采访。以下“39年,大杨这一群人一辈子就干了制衣这一件事”为《大连晚报》对大杨集团的专题报道。
“一群人,一辈子,一件事”在大杨集团大连贸大服装有限公司一楼墙体的一个大相框中,大杨集团董事长李桂莲说的这句话被定格在那里,颇为引人注目。今年已是70多岁的李桂莲说:“39年,大杨这一群人,一辈子就干了制衣这一件事。大杨的发展历程,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。 我既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、见证者,也是受益者。今天不管占用多长时间,我都愿意讲讲这个事。”
服装帝国,39年前从85个心灵手巧的女工起家
39年前,仿佛就在眼前。那时的农民一年只有半年的粮食吃。亲身体验过穷和苦的李桂莲就想着,什么时候能富起来?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来,她知道,机会来了。“办服装厂。”这对土生土长在偏僻的、普兰店杨树房的农村人来说不容易。
没走出过大门的李桂莲那时就懂得,人才是关键,人才第一。她从城里请来大师傅,出题选拔招人。考试题很简单,在2小时内把裁好的面料做成中山服。村里的广播一喊,来了600多人报名考试。会踩缝纫机的、街头的小裁缝……第一批选上来85人。“这85个人都是‘强手’,”李桂莲说,大杨集团能走到今天,离不开这些心灵手巧的“厂柱子”。
放到现在单位招人严格选拔不奇怪,但在当时那个年代,人们对于这样的事多有不解。“厂还不一定办起来,选拔就这么牛?”当时说风凉话的不少,但李桂莲并不为之所动。之后她又公开选拔了三批,统一请城里国有企业的大师傅给大家培训。村里的男女老少300人进班学习。1979年,在村里一个闲置的、没有窗户框的1000平方米的厂房里,杨树房服装厂开工了。包括李桂莲在内,谁也没有想到,当时为了解决温饱而创立的服装加工厂,一晃已发展成下面10个工厂、占地200万平方米的服装帝国。定制的服装每天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。
当时没有活儿干,李桂莲出面找国企大连第三服装厂拿些简单的活儿加工。朴实单纯的农民寄希望于从此可能发家致富,积极性很高。因为质量好,大杨的活儿越来越多。1981年,杨树房服装厂开始承接外贸加工定单。1987年,李桂莲被授予“全国十佳农民企业家”称号。1989年,李桂莲被国务院授予“全国劳动模范”称号。1993年,大杨集团正式成立。1997年,李桂莲在香港荣获“1997紫荆花杯中国杰出企业家成就奖”。2000年,大杨创世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。2007年,大连大杨创世股份有限公司入选世界经济论坛“全球成长型公司”。2010年,李桂莲当选中国乡镇企业三十年创业之星。2017,大杨集团荣获全国标准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。
第一次出国的启示:“开放”与“改革”同等重要
1984年,李桂莲第一次出国,到日本去学习。李桂莲清晰地记得,当时她到日本服装厂考察参观,日本人在前面自豪地介绍,她小碎步跟在后面学着,一个震撼接着一个震撼。“他们不但特别注重细节管理,工人的工作环境还非常好。”李桂莲说,回到杨树房后,她立马就跟全厂职工讲述了去日本考察的细节,让大家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,工人听了后很振奋,都愿意朝着更好的方向努力。
让李桂莲没想到的是,39年过去了,自己的服装企业成为了世界上最好的服装生产企业,当年她跟在后面学习的那些企业,已经反过来开始向她学习,时不时来到她这里参观交流,学习她的长处,今年6月,日本青山洋服公司的负责人青山理来大杨后称赞道:“这里一年比一年令人惊讶,世界走遍,这里就是服装企业的标杆。”
除了日本,1984年,李桂莲还作为辽宁省唯一的工厂代表去中国香港参加服装博览会,在香港的博览会上,她也大开眼界,更加认定“开放”与“改革”同等重要,大杨必须加快走出去的步伐。
改革开放40年,大杨创业改变一批工人命运
1979年,25岁的王琳不过是杨树房一个普通农家女,然而她通过李桂莲的第一次选拔招人成为“85分之一”。凭借着坚韧不拔的努力和一丝不苟的精神,她深得李桂莲倚重,如今这个农家女已经成为大杨集团副总经理,管理4个工厂。赵金艳,今年60岁,是集团下属企业一名质检科长。39年前,21岁的她把自己的一辈子交给了大杨企业,尽管这一路走来,有退却,有反复,但她用事实证明了她的坚持是幸福的,“我在这里找到了对象成了家,家里的平房变成了楼房,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到摩托车,再到15万元的小轿车,我也从一名缝纫工成为科长。”
与赵金艳一样,创业时的那些娘子军们即使是做鞋垫、套袖、垫肩、椅垫等这些利薄、活累的工作,也让她们体会到了一种坚持的幸福,即使是整整4个月没有发工资,即使是半年后,手拿40元钱才知道什么是“开饷”,她们依然在幸福地坚守,因为在她们的心中,有一个美好的梦——做中国的民族品牌服装。
开启智能化工厂,抢占全球定制时装高端市场
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,大杨集团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。早在1997年,大杨集团便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国际认证。手工缝制的衣服返修率国家标准是百分之一,而大杨企业则远远高于国家标准,达到了万分之一。如今,大杨集团更是开启了“智能化”工厂时代,突破传统轻纺行业的发展模式,通过智能化生产线,实施大规模个性化定制。生产线已经实现了80%智能化,AVG机器人负责运送物料,车间里每个工人工作时面前都有一台电脑,工人按照电脑指令完成相应工序,然后由智能吊挂系统将成衣运走,效率比以前提高3倍以上,人力成本减少3成。以前定制一件西装需要半个月,现在仅仅需要5天,抢占了全球定制时装的高端市场。
虽然已经年过7旬,李桂莲对智能工厂却了如指掌,常陪客人一起参观交流。今天,她已将肩上的领导重担交给了大杨集团总经理胡冬梅,但仍然深爱着这片当年创业的土地,深爱着跟她一起创业的那些老员工,不遗余力地关心照顾他们。她更期望自己这艘服装企业的“航空母舰”能够带动更多的伙伴船一同起航,走向远方……